德国对
稀土资源的高度依赖正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关键原材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的背景下,德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仍然居高不下。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2024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占总进口量的65.5%,尽管相比2023年的69.1%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
欧盟平均水平的46.3%。
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广泛应用于电池、半导体、电动机磁体等核心技术领域。然而德国本土及整个欧盟稀土产出极其有限,因此对进口的依赖长期存在。统计数据显示,奥地利目前是德国第二大稀土进口来源国,占比23.2%,爱沙尼亚以5.6%位列第三。不过官方指出,这两个国家主要负责稀土的再加工,原始矿源无法通过统计确定。
近期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中国政府作为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新一轮关税措施的回应,宣布对稀土实施新的出口限制。这一决定也让全球市场对稀土供应安全更加警觉。欧盟已将钕、镨、铽、镝、钆、钐和铈等多种稀土列为战略关键原材料,并计划在2030年前将来自单一国家的稀土进口比例控制在65%以内,以降低外部依赖。
德国方面也在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战略。据统计,德国去年共进口稀土5200吨,总值约为6470万欧元,较前一年的5900吨和6600万欧元有所下降,降幅达12.6%。不过中国在某些核心品类上的主导地位依然显著,例如用于电池的镧化合物中有超过76%来自中国,而钕、镨、钐等关键元素几乎完全依赖中方供应。
为寻找新的战略资源伙伴,欧盟正将目光转向乌克兰。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指出,乌克兰拥有欧盟认定的34种关键资源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储量,具备成为未来欧盟供应链核心一环的潜力。研究人员指出,若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开采远远不够,还需加大在乌克兰本土或与欧盟成员国合作进行加工和精炼的投资。
乌克兰的资源在欧洲能源转型、电动车发展和数字技术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其中的锰、钛、石墨、锂、钴、铜和镍等资源,都是锂电池和高性能材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地缘政治和全球供应链结构的剧变,德国乃至整个欧盟正加紧布局,以避免在未来关键材料争夺战中陷入被动。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