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项最新经济研究显示,即使国际学生在
德国接受的是免费教育,他们依然为德国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如今,德国工业界正加大力度吸引外国
留学生。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IW)上周发布的一项研究,国际学生不仅为德国财政注入了数十亿欧元,还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
总部位于科隆的研究人员计算出,2022年共有约7.9万名国际学生开始在德国就读,这些学生在其一生中缴纳的税收和社会保险费用将比他们从国家获得的福利多出近155亿欧元(约合168亿美元)。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委托开展了该项研究,该机构主席乔伊布拉托·穆克吉(Joybrato Mukherje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学生在各方面都是我们国家的财富,不仅在学术上,在经济上亦是如此。”
德国在国际学生毕业后留居的比例也相当可观: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2年的一项研究,2010年来德留学的人中,大约有45%在十年后仍然留在德国。德国经济研究所指出,到那时,这些学生已经为自己的教育成本“回本”。他们计算出:只要有40%的国际学生在毕业后留在德国工作三年,他们所缴纳的税收和社保费用就足以抵消其受教育成本。
为什么国际学生青睐德国?
国际学生选择德国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对于来自埃及的软件工程师尤尼斯·埃拜德(Younis Ebaid)来说,有一个理由尤其重要。他于2021年搬到德国南部城市因戈尔施塔特,在该市的应用技术大学(THI)攻读汽车工程的英文硕士课程。
“我最初的目标是去英语国家,但学费实在太贵了,”这位28岁的学生告诉德国之声(DW),“德国是最实惠的选择。”德国的大多数高等院校不收学费,即便是对外国学生也是如此。虽然德国几十年前出于社会公平的理念设立了免费高等教育制度,但如今,这项制度已成为吸引技术人才的一大优势。
“我们只需缴纳每学期的公共学费,在我所在的大学,每学期只需60欧元——这甚至比我在埃及的大学还便宜,”埃拜德说。因戈尔施塔特还有其他优势——这个仅有14万人口的小城是奥迪汽车的总部所在地,奥迪为THI的许多科研项目提供资助。埃拜德说,他的很多教授都有在奥迪工作的经验。“整个城市都充满了汽车工业氛围,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他补充道。
打工的留学生
不过,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生活成本远高于埃及,埃拜德并不能“免费生活”,因此他在慕尼黑找了一份由大学服务机构推荐的兼职软件开发工作。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经济学家兼该报告的共同作者维多·盖斯-特内(Wido Geis-Thöne)指出,这正是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发现:“国际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已经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因为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找到了工作。”
毕业后的挑战
然而,最难的部分是毕业后的过渡期。这些由大学协调的兼职工作只适用于在读学生——一旦毕业,国际学生便需依赖德国就业市场。此时德国的汽车行业正遭遇困境。奥迪和大众近几个月都开始裁员。
“我刚来德国时,经济状况还不错,”埃拜德回忆说,“但我2024年硕士毕业时,经济就开始下滑了。我花了八个月才找到一份全职工作。”
他靠在餐厅和酒店打工度过了那段空窗期,如今他已成为一家印度跨国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该公司为德国汽车制造商开发软件。“我很幸运,”他说,“这是少数几个还能拿到项目的公司之一。”他还提到,有一些以前的同学已经找工作找了一年多。
他们会留下来吗?
埃拜德的经历与IW的研究结论相吻合。盖斯-特内表示,过去十多年里,德国试图通过法律手段鼓励外国学生毕业后留在德国。“在英美等国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欢迎国际学生留下,”他说,“有些地方甚至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在其他国家,外国学生也许主要被看作是高校的收入来源,而在德国,工业界似乎已将大学校园视为人才储备地。埃拜德对此深有体会:“我认为德国目前已有的体制非常好。我们大学提供如何写简历、面试技巧、如何进入德国就业市场的工作坊。学校每年还会举办一次招聘会,把公司请到校园里。”
仍有改进空间
不过,尽管德国在许多方面做得很好,仍有改进空间。埃拜德表示,他在德国最大的困难是政府机关在语言方面缺乏灵活性。“有些政府部门只提供德语信息,虽然工作人员会说英语,但他们更倾向于只说德语,”他说。“这方面是可以改进的,比如在语言障碍问题上更宽容一点。”
尽管他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因此不需要说德语,但他仍在学习德语,因为他希望申请永久居留权。“如果我德语更流利,生活会容易很多,”他说,“我曾因德语不行而被很多公司拒绝,因为他们的工作语言是德语。”
德国经济研究所也提出了多项建议,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其中包括“有针对性的移民促进政策”——但研究指出,这不应是最终目标。教育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本身就是德国的巨大优势,不仅有助于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还能在学术界培育出一个国际化的共同体——即便这些人最终选择回国发展,德国同样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