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 作者:张丹红
什么行为可通过礼仪测试,什么举动被视为粗鲁?角度不同,答案也各异。专栏作者张丹红举了几个例子。
1984年德国前总理科尔访华期间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说,正读大二的我坐在大讲堂里全神贯注地听着。突然,科尔停了下来,不慌不忙地从上衣兜里掏出纸巾, -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 惊雷般地擤鼻涕。讲堂里一阵耳语声。教授和同学们面面相觑。
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对怎么样是举止得体、怎么样是不礼貌有着不同的理解。时代也是一个因素。比如中世纪的骑士可以光明正大地打嗝儿,直到荷兰人埃拉斯穆斯-冯-鹿特丹在500年前制定了全面的礼仪规矩。从那之后,欧洲人就餐要尽可能不出声。餐桌上寂静可能会让中国主人惴惴不安 - 客人是不是吃得不尽兴?
禁止接吻
在中国,吃饭出声无可厚非,但在公共场合男女亲密则显得出格。去中国做交换学生的邻居德国少女对中国校园里禁止接吻的规定大惑不解,并为同学中的一对儿情侣打抱不平。同样令德国孩子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国的同龄人不与父母顶嘴,甚至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在受儒教影响的社会,老年本身就是价值,值得尊敬。因此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在德国这样做很容易使老人不爽。有一次我把座位让给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她对我皮笑肉不笑地看了一眼,对丈夫说:"我已经被当成老太太了。"由此我吸取教训,不再见到老年人就条件反射般地站起来,而是先看对方的身体状况再做决定。
最好是当天
好心并不一定得到良好的反应 - 提前祝贺过德国人生日的中国人会理解我这句话的意思。中国人怎么会知道提前祝寿在德国的迷信里是不吉利的举动。在中国正相反:放马后炮会让朋友以为你忘记了他的生日。
在德国办个生日派对或其他的聚会,你会马上打开朋友带来的礼物,否则朋友会以为你不在乎他和他的礼物。在中国就不然了,马上撕开包装纸,会被认为过于贪婪。等客人走了以后再打开,免除了不喜欢偏要装喜欢的烦恼。
不过无论中国人还是德国人,都不对别人的礼物评头品足。德语里有句俗话:别人送的马不掰开嘴看。因为由马的牙齿的状况能算出它的年龄。德国人还不喜欢评论别人的外表,特别是当这类评语并不鼓舞人心的时候。哪个德国人敢对芳邻说:"你最近可发福了。"那么他们的睦邻关系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中国人正相反。我的女儿们回国休假闲着没事儿做统计,看多少人次对对方的外型发表他并不想知道的评论。我到现在不明白不轻易流露感情的中国人会如此肆无忌惮地评论别人的外貌。
涉及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时,中国人很少直言不讳。你从中国人的嘴里极少听到"我不这么看"或"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对"的词句。这容易被理解为个人攻击。
我不是中国驻德国大使!
不过会让中国人受伤的这些话语对德国人来说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当我的德国朋友把对中国的不满一股脑倾泻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常常感到哭笑不得。这种事情一般发生在中国受到德国媒体格外关照的时期。这时我会经常接到德国朋友的电话:"我对你政府的做法很不满。"我的回答千篇一律:"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另外:我的政府也是你的政府。"
很多德国人就是这样:在一知半解和媒体的影响下,他们自认为对所有的领域都有发言权。这里我要表扬一下德国的老总理科尔。他一再批评欧洲人对中国的理解完全是程式化的。中国人民因此而感激他。北大的学子们早已原谅他大声擤鼻。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