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是德国人的特长。烧烤也不例外。
德国烧烤绕不开烤肠。这个最普遍、最常见、最主流的街头料理,虽然听起来有些单调,实际上风味流派繁多。如果有一份德国香肠地图,看上去一定会让人眼花缭乱。
与土耳其烧烤、巴尔干烧烤相比,德国烧烤显得并不高调。德国移民众多,也因此包容了世界各地的美食。德国人喜欢意大利菜、西班牙菜、希腊菜以及混合风味的亚洲菜,土耳其烤肉遍布大街小巷,而德国国民小吃烤肠则以朴素内敛的风貌,在社会肌理中塑造了德国饮食形象。
烤肠种类多如牛毛
德国常见的烤肠包括白肠、弗兰克肠、北德烤肠(汉堡烤肠)、图林根烤肠、威斯特伐利亚烤肠、波希米亚白葡萄酒烤肠、阿尔萨斯烤肠、慕尼黑烤肠、纽伦堡烤肠、上巴伐利亚烤肠、维尔茨堡烤肠等等,种类多如牛毛。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地方为了营销自己,就想当然地用地名命名烤肠,像图林根烤肠、纽伦堡烤肠是受到欧盟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对地理标志保护如此解释:烤肠制作过程中必须至少有一个阶段(环节)在当地进行,这也意味着肉类等原材料可能来自其他地方。
据图林根烤肠协会主席乌韦·凯特介绍,德国大致有150种烤肠。协会对历史进行研究挖掘后,发现了200多个关于烤肠的记录和线索。烤肠(bratwurst)一词最早出现在1404年的一张宗教机构的发票上。
根据德国屠宰协会公布的数字,德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吃掉3公斤以上的肉制烤肠(烤肠中也有为素食主义者提供的产品)。上世纪90年代,烤肠只占德国人肉类消费的4.3%,如今这一占比大幅增加,预计在10%左右。
“酒肉朋友”的绝佳选择
作为行走的美食,烤肠并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它却是德国人生活中最令人开心的食物。一截香肠,夹在面包里,挤上芥末酱,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有人嘴角残余些许芥末酱而不自知,仍端着啤酒杯高谈阔论。烤肠给了德国人对生活幽默的态度、结实的底气和从容不迫的信心。
从烤肠最热销的两大场合可以看出,德国人对它寄托了怎样的感情:一个是足球比赛,另一个是啤酒节、狂欢节等节庆活动。每逢这些场景,烤肠油脂气味四溢,人们闻香垂涎,最好与几位“酒肉朋友”一路大快朵颐,畅饮高歌。
足球和啤酒在德国人生活中占据特殊地位,在一些娱乐生活匮乏的小城镇,这两样几乎是人们全部快乐的源泉。足球比赛日,人们大多提前几个小时到达球场周围,排长队等烤肠。
在《环球》杂志记者采访过的德甲俱乐部中,有的媒体中心不仅提供烤肠,还组织结果预测活动。成群的记者一边嚼着烤肠,一边口齿含混不清、煞有介事地分析阵容优劣、战术策略,认真地把各自预测结果写在公告板上,还要注明所代表的媒体。烤肠不仅给忙碌的记者及时补充营养能量,也让大家忙里偷闲,逗笑解闷。
在慕尼黑啤酒节、斯图加特人民节等节庆活动中,人们会穿上巴伐利亚或施瓦本地区的传统服饰,三五成群,聚会享乐。男性穿着衬衣搭配牛仔背带皮短裤,女性穿着阿尔卑斯山民裙装。在吃肉、喝酒方面,德国女性不会表现得比男性更腼腆。加上传统服饰彰显劳动人民气质,吃吃喝喝自然要表现痛快豪爽的做派,于是烤肠成了人们餐前小叙或酒后宵夜的绝佳选择。
烧烤也要讲规矩
德国烧烤的趣味,除了食物本身外,还在于它被赋予了特定社交含义。在家庭聚会和社交中,烧烤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以让德国人坐下来,慢下来,围着炉子慢慢吃的场合,一个是自家阳台或庭院,一个是公园草坪。一个表达德国人的家庭观,一个表达德国人的自然观。与球场和啤酒节默认的“放肆欢闹”不同,在阳台和公园草坪烧烤是要讲规矩的。
如果你是一名租房客,能不能在家中烧烤就要写在与房东签订的合同里。如果合同里明确写着不能烧烤,就必须遵守规定。但即便合同里允许烧烤,也不能为所欲为。在阳台或庭院烧烤要遵守一些基本的社区礼仪,比如烧烤前通知邻居,降低他们的反感;尽量用电烧烤箱,这样产生的油烟量较小;外放音乐要控制音量,烧烤时间也不能太晚,避免影响邻居休息。另外,德国不同联邦州还有各州的不同规定,甚至连烧烤频次也有细致规定,如果违反,则面临被罚款的风险。
在公园烧烤,首先要到当地政府或议会网站查询允许烧烤的公园清单以及具体位置。德国的大多数公园绿地禁止烧烤,少数得到许可的划定区域则被称为烧烤爱好者聚集地。不过,即便公园允许烧烤,也不能直接在草地上生火,而是必须自带烧烤架、烧烤炉。森林和自然保护区一般禁止烧烤,如果在相关区域举办活动则需提出特别申请并获得审批。
柏林不少公园有烧烤区。一到春夏阳光明媚的季节,人们便会呼朋唤友、携家带口,在草坪上围炉而坐。《环球》杂志记者曾在柏林墙公园见识到颇为有趣的风景:一边是篮球、滑板等“运动一族”,一边是尽显世界各地风味的“烧烤一族”,累了、饿了,就来一番吃喝,酒足饭饱之后也需要消耗下卡路里,两边互为衬托,互为因果。
通常,人们自带音箱,播放自己喜爱的音乐,这给美食增添韵律,也让生活更有滋味。此时,比填饱肚子更吸引人的是烟火味,比烟火味更打动你的是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