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思想》杂志网站1月6日发表该杂志总编内森·加德尔斯的文章,题为《德国的中国政策》。全文摘编如下:
冷战后,很少有国家像德国那样彻底忠于相互依存战略,这使它成为当今世界最容易受到全球动荡影响的国家之一。德国将如何以及与谁重建关系,使它成为决定全球秩序如何重组的关键国家。
尽管被视为欧洲的支柱,但德国越来越依赖美国维护安全,依赖俄罗斯提供廉价能源支持工业发展,依赖中国作为其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主要市场。
到目前为止,德国尚未彻底改变的路线是第三个支柱,即与中国的关系。在这方面,德国偏离了美国联合其他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并阻挠中国进一步崛起的战略努力。
去年11月,德国总理朔尔茨成为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首位访问中国的七国集团领导人。德国各大企业高管一起访问了北京,包括大众、西门子和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它们都在中国市场拥有重要利益。德国46%的工业企业依赖中国市场的中间产品。
朔尔茨不仅没有限制与中国的联系,还加深了两国关系。朔尔茨敏锐地意识到,与中国的急剧脱钩对德国经济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朔尔茨必须在当前的动荡局势下维护国家利益,他不能以非黑即白的态度看待世界。他已经明确表示,德国不会跟随华盛顿近乎歇斯底里的对立立场。
对德国和西方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中调整相互依存的程度,在保持紧张局势不失控的同时,在经济利益和西方价值观之间划清界限。
社会民主党主席克林拜尔在阐述与中国的关系框架时试图避免对中国迁就式的依赖,同时也避免遏制中国发展。
他说:“未来世界的组合方式将发生改变,不再是分极化的结构,而是由多个中心组成,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影响力。决定结盟的因素不再是效忠、压力和强迫,而是信念与利益。这些中心很有吸引力;它们创造了相互联系、依赖和合作。各国将根据自身利益选择加入它们。”
谈到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他说:“我们必须致力于培育有约束力的新政治联盟,达成伙伴关系协议,提供诸如国际气候组织这样的开放性架构。我们需要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组织。”
德国领导人在谈到战略自主和通过多样化摆脱依赖时,指的不仅是俄罗斯和中国,也指美国。虽然对敌人或陌生人的依赖会引发恐惧和担忧,但对朋友的依赖也会导致本来相互平等的国家丧失自主权。
志同道合的国家之间的不和谐不一定是背叛。这是一个距离的权衡问题,因为即使价值观一致,利益也未必一致。不仅在对华政策方面如此,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方面也是如此。根据该法案,美国将为一系列绿色技术提供补贴,这损害了欧洲对美国的出口。欧盟贸易部长曾警告,如果美国继续将欧洲产品拒之门外,欧洲会进一步增加对中国的出口。无论欧洲还是美国,都在努力应对气候变化,但它们达到目标的经济道路并不总是一致的。
德国政治家维利·勃兰特说过,在美国人“完成祈祷”之前就说“阿门”是不符合德国利益的,我们应该“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华盛顿应该欣然接受朔尔茨的“中国政策”。在一个拥有多个权力中心的世界中,建立一个稳定安全的世界秩序是众望所归,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也会有很多。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