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
德国军费开支持续上升,国防工业正迎来快速扩张的黄金期。在欧洲大力投资军备、加强北约防务的背景下,德国军工企业急需大量技术工人。与此同时,受销量下滑影响,德国
汽车产业正经历裁员潮,大量熟练工人面临转型压力。如今,越来越多的汽车产业工人正主动转岗,投入军工领域,为德国新一轮产业调整提供了关键支撑。
德国联邦议会此前决定在未来数年大幅提升国防预算。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德国的安全战略,也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安永(EY)与德卡银行(DekaBank)发布的一项研究,未来欧洲北约成员国每年将投入约720亿欧元用于军备建设,预计可创造或保障多达68万个就业岗位。
德国作为欧洲第二大军火出口国,是此次军工繁荣的主要受益者。德国目前国防产业直接雇佣约6万人,另有9万人从事相关配套供应工作。德国经济研究所专家勒尔指出,这一数字在未来数年将大幅增长,尤其是随着火炮、雷达、装甲车辆等军需订单的大幅增加,军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用工压力。
为满足庞大的产能需求,多家军工企业将目光投向汽车产业,试图吸纳那些受裁员影响的高技能工人。德国国防科技企业Hensoldt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德雷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公司正与大陆集团、博世等汽车零部件巨头洽谈,计划招聘部分冗余员工。他直言:“我们确实正在从汽车业的困境中受益。”
Hensoldt专注于防护与侦察领域的传感器技术,其雷达系统被用于乌克兰防空体系,甚至能够侦测F-35隐形战机。在新形势下,这类技术人才的转岗变得尤为重要。德国另一军工巨头KNDS已宣布接手原定于2026年关闭的阿尔斯通东德工厂,保留一半员工并改为生产“豹2”主战坦克、“美洲狮”与“拳击手”等装甲车辆部件,预计2025年开始投产。
德国北部的一家莱茵金属工厂也有类似案例。据报道,一位原本为石油行业制造零部件的工人,现已在该厂转岗生产坦克炮管。这些实例显示,转岗正在现实中发生,并为德国军工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尽管如此,专家提醒,从民用行业转入军工领域并非毫无门槛。德国人力资源咨询公司Heinrich & Coll负责人伊娃·布吕克纳指出,流水线操作工、工程师等岗位可通过再培训实现转型,但如采购、销售等职位则较难直接过渡。“习惯于在汽车业指挥供应链运转的采购员,在国防行业的环境中则可能难以适应。”
此外,德国的安全审查程序也是一道重要关口。根据《安全审查法》,来自部分被列为国家安全风险的国家(如中国、伊朗、俄罗斯等),或曾在这些国家长期居留的人员,将面临更严格的背景审查。这使得军工领域对新员工的录用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和漫长。
尽管人才紧缺问题仍在制约行业发展,布吕克纳认为,欧洲应抓住当前美国政策变动带来的“人才外溢”机遇。她指出,随着特朗普政府削减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资助,一些在美发展的专业人士开始考虑转向欧洲。“欧洲若能及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全有机会吸引全球最聪明的大脑。”
她透露,已经接到多位在美专业人士的咨询请求,他们因为绿卡难以续签或对当前政治氛围感到失望,正在考虑将职业重心转向欧洲。这无疑为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防务产业的人才储备提供了新的可能。
Kearney的一项研究则指出,国防行业正加速数字化转型,IT人才和人工智能专家成为最紧缺的岗位资源。随着现代武器系统日益依赖大数据与网络化管理,这类“隐形人才”将成为行业核心驱动力。“国防行业长期以来以模拟化为主,现在却急需数字化人才。”报告作者尼尔斯·库尔温表示,军工企业必须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酬,以争夺这些高端技术人才。
德国国防产业的崛起已成为新的就业引擎。而正处于结构转型中的汽车工人群体,正在积极投入这一新兴领域,为德国制造业的未来打开一条新的通道。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