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软件巨头SAP近日正式实施一项全新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不仅评估员工的工作成果,还首次将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员工的沟通能力、接受反馈的态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软性指标”,如今将以类似“操行分”的形式被打分。这一制度引发了员工代表与心理专家的广泛关注与争议。
根据新规,员工的绩效评估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是否完成了既定的业务目标,二是行为表现如何。行为评分共分三档:蓝色代表高绩效者,绿色为符合公司预期的主流员工,黄色则提示该员工需改进。SAP方面表示,此举意在推动更全面、立体的绩效反馈。
虽然SAP员工代表一度对该制度持保留态度,担心主观因素干扰评分结果,最终在调整后还是同意实施。为避免评分偏颇,公司设立了申诉与协调机制,必要时还可引入独立第三方参与裁定。值得注意的是,SAP在过去几年中曾暂停传统的绩效评分模式,此次重启并扩大评估范围,可谓意义重大。
对于该制度的推行,劳动心理学界看法不一。德国心理学协会经济心理学分会负责人路德维希·安德里奥内指出,反馈机制本身并无问题,但关键在于其目的与执行方式。他表示,许多企业出于对员工“不够努力”的不信任而引入评分制度,却忽视了影响绩效的外部环境因素。他强调:“有时不是员工需要改变,而是工作条件出了问题。”
安德里奥内认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尊重感,远比简单的打分更能提升工作表现。他指出,员工“摆烂”通常不是先天懒惰,而是在承诺落空、缺乏支持、工作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逐渐失去动力。他强调:“哪怕是一直尽职尽责的员工,在压力失衡后也会选择停下脚步,这其实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
企业顾问兼心理学家劳拉·克里梅茨基则认为,一个明确的评分体系对企业和员工都有积极意义。“企业只有通过衡量绩效,才能找到改进空间;而对于员工来说,如果有人努力表现,却与表现不佳的员工待遇一样,那才是不公平。”她指出,一个好的评分体系可以揭示员工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之间的落差。她观察到,在绩效评估中,男性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女性则更容易低估。
不过,克里梅茨基也指出,业绩下滑未必源于个人能力问题,任务过重、项目成员过多、信息负担过重等也会造成员工效率下降。她呼吁企业给予表现不佳的员工继续发展的机会,例如提供培训和岗位调整。
尽管操行打分听上去像“学校式管理”,在企业界其实并不罕见。SAP并非首个试水此类评分体系的大型企业。人力资源专家阿克塞尔·许特曼指出,这种制度虽起源于上世纪,但至今仍是企业管理的主流做法。他认为,评分制度促使管理者与员工进行更坦率的沟通,推动透明、明确的晋升和激励机制。“过去管理层常常私下决定谁晋升,而评价标准不清楚。现在虽然评分可能带来不适,但它至少是公开、明确的。”
SAP此番改革,反映出在员工管理模式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型企业正尝试在效率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找平衡。而这场关于“打分”的争议,或许只是企业文化深层变革的一个缩影。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