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威斯康星州的Grace近日访问
柏林,短短几天的行程让她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认识。她表示,自己宁愿住在利希滕贝格的板楼里,而不是在纽约的高楼大厦。
柏林的板楼建筑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高楼大厦不仅存在于郊区,也出现在亚历山大广场附近。高楼外观整齐划一,有些带有色彩点缀,有些则显得灰暗单调。关于这些高楼的各种传闻层出不穷,著名的例子有Sido的歌曲《我的街区》描述的Märkisches Viertel,以及Christiane F.的故事中提到的Gropiusstadt。在美国,这类建筑似乎比在德国更受欢迎。一次与我的美国寄宿母亲的交流让我意识到,柏林人也许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些建筑,因为当前的住房危机迫使城市重新审视这些高楼。
七年前,我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农场度过了半年的交换生生活。当地的一些家庭是自豪的“红脖子”,公开支持特朗普——我的寄宿家庭拥有130多支各种步枪和手枪。当我的寄宿母亲Grace首次来到柏林——这是她67岁以来的第一次旅行,她对很多事情感到惊讶。“你们这里有汽车,不是马车?”“你们说的是欧洲语吗?”她的问题充满了无知,可能和德国人对亚洲或非洲的看法差不多。当她站在我位于利希滕贝格的住所前,环顾四周,指着对面的板楼问:“那是豪宅吧?”“每个人都想住在那里吧?我也愿意住那里,看起来很现代。”
东柏林之所以有这么多板楼,是因为战后德国民主共和国(DDR)的大规模住宅建设计划:二战后的破坏让城市需要大量重建,而这必须是廉价且高效的。从1970年代起,板楼开始大规模建造。Grace的观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至少在现代性和设施方面,如集中供热、热水和电梯。但这些高楼的租金却并不昂贵,至今依然相对可负担。1990年代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流行文化以及Cindy aus Marzahn这样的艺术人物,使这些建筑被贴上了“社会救济房”的标签。
尽管如此,这些高楼依然具备现代化的设施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柏林面临的住房危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高楼的价值。市政府计划每年新建2万套住房,其中包括5000套社会住房。但由于繁琐的官僚程序和市中心有限的土地,集体住房的建设仍然面临挑战。
尽管如此,并没有规定每个人都有权在市中心的S-Bahn环线内拥有一套住房。也许柏林人应该像Grace一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板楼,将它们视为舒适现代的居住空间。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