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德国而言是充满挑战的一年,面对去工业化的忧虑,德国采取了类似法国的
产业政策,主要体现在大规模国家补贴和“购买欧洲货”的规定上。
德国经济部长赫伯特·哈贝克(Herbert Habeck)在年初就已准确预测到了这一年的经济挑战。由于依赖的俄国廉价天然气和石油供应中断,传统的“德国商业模式”受到了冲击。核电站的关闭和天然气短缺使得德国人认识到,维持包括钢铁业和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的难度正在增加。许多专家甚至质疑这些产业的未来。
在这种背景下,哈贝克意识到,相较于过去的“自由秩序”,国家需要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德国政府为了与
中国和美国竞争,这些国家通过大规模补贴吸引欧洲企业在其境内建立生产基地,因此哈贝克投入了大量资金,以对抗美国的《降低通胀法》(IRA)和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
这种政策转变引起了欧盟的担忧。欧盟原本希望补贴在欧盟层面进行,而不是由单个国家单独实施,这也引发了今年春夏之间的激烈辩论。但最终,欧盟执行委员会不得不向德国这样的强国让步,放弃了在欧盟层面发行新债券为补贴提供资金的计划。
欧盟放松了对成员国补贴的规定,导致德国在国家补贴上的支出迅速增加,几乎相当于其他成员国总和。欧盟的这一决定还使得德国得以对英特尔提供100亿欧元的补贴,对台积电的晶片制造工厂提供50亿欧元的补贴。
2023年德国产业政策的另一个转向表现在其“去中国化”的经济政策上。长期以来,法国总统马克龙一直呼吁仿效美国《降低通胀法》中的“本地制造”规定,例如美国对电动车的补贴只限于在美国制造的产品。
欧盟执行委员会近期宣布了一项“净零工业法”,旨在促进欧盟清洁技术产品的生产,并包含“购买欧洲货”的条款。考虑到全球约80%的太阳能光电产品来自中国,这可能对欧洲的再生能源目标构成威胁。
欧洲议会也推动了一项更强有力的措施,可能将迫使中国制造商被排除在许多补贴计划之外。不过,欧盟推动自产这些进口产品的效果如何,还需等到明年才能见分晓。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