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俄乌战争导致天然气价格飙涨,正对德国工业乃至于德国的经济模式构成严峻考验。已有人担心,德国将加速“去工业化”,未来有从工业强国沦落为“工业博物馆”之虞。
今夏以来,德国各地企业想方设法节约能源,以度过俄罗斯天然气供应中断的难关,先试著调暗灯光,接著改用石油,最后逼不得已只好减产。有些企业甚至考虑把生产线迁至能源成本低廉的国家。化工巨擘巴斯夫(BASF)10月就断定,能源成本太高已重创欧洲竞争力,将“儘速并永久”缩小在欧洲的营运规模。
金融时报(FT)报导,能源危机正加深德国工业未来恐难以为继的顾虑,甚至连德企的商业模式——长久来奠基于俄罗斯大量供应便宜天然气——都变得岌岌可危。
布鲁金斯学会美欧中心研究主任Constanze Stelzenmüller曾直言,德国堪称“战略性押注”全球化和互相依存的西方国家研究个案,现已嚐到后果。她6月时撰文说,德国“把国家安全外包给美国,把出口主导的成长外包给中国,并把能源需求外包给俄罗斯。如今,置身于21世纪初争权夺利大行其道的世界,无论盟邦或敌国都日益把互相依存当武器,德国发觉自己十分脆弱。”
这场危机让有识之士呼吁德国反省经济模式是否已不合时宜,且应从鬆绑法规到移民政策全盘检讨。德国财政部长Christian Lindner向FT坦承:“德国的商业模式必须调整。那个模式是奠基于能源价格低、技术劳工充沛,以及各国市场敞开大门接纳德国高科技产品。”然而,“这模式现在不怎麽行得通了,因为许多核心要素已生变”。
以截至目前仍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德国化学工业为例,所需的能源和原物料几乎全靠进口。化工巨人巴斯夫,欧洲最大的天然气工业用户,数十年来倚重自俄罗斯管线输送的天然气,但今年1月至9月的天然气花费比去年同期激增22亿欧元,且第3季德国事业大亏1.3亿欧元,能源价格大涨是主因之一。
2022是加速去工业化起点?
大企业如此,作为德国经济主干的中小企业更是苦不堪言。德国商业游说团体BDI夏季的意见调查发现,中小企业中,几乎每四家就有一家考虑把生产基地迁往海外,最大考量是能源成本太高昂。另一因素是德国经商环境已恶化,过去十年来欧洲市场成长迟滞,欧盟法规(如规范工业排废和化学品永续策略)愈来愈严也构成极大的不确定性。
长此以往,业界担心工业生产可能撤离德国、转向美国和其他积极以奖励措施鼓励外国投资设厂的国家,导致德国面临“去工业化”的未来。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Eric Heymann在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中预测,制造业占德国附加价值毛额的比重—2021年是20%—未来数年恐会走下坡。他写道:“约莫十年后,我们回头看现在的能源危机,可能把此刻视为‘德国加速去工业化’的起点。”他认为,跨国大企业可望存活,但德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能源密集产业,将难以适应新的能源世界。
德国化工产业协会(VCI)会长Markus Steilemann更警告,德国面临重重的困难,可能面临“从工业国家沦落为工业博物馆”的风险。
政府官员的看法较乐观。德国经济部长Robert Habeckr上月在记者会上说:“德国的工业强国地位会崩垮吗?这麽想的人并未考量到德国工业推陈出新的实力,也没考量到德国政府与本部的决心。我们不会让这种事发生。”
杜塞道夫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Jens Südekum认为,政府启动天然气价格煞车机制等措施,“或多或少已消除去工业化的风险”。他并强调,德国工业具备长期优势——价值链深长、高生产力和产品品质,以及中小企业在各自领域是全球领导者。他说:“这些是长期投资、深厚的专业技术和高度自动化的结果。这些优势花了数十年建立,不会突然就消失。”
无论如何,政府官员、企业主管和经济学家都同意,德国工业的未来可能取决于多快能顺利转型至绿能。德国已尽各种努力找寻替代俄国天然气的能源来源,包括建置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重启燃煤发电厂、让核反应炉延役等。但巴斯夫等企业仍担心,目前为止,推动可再生能源的进度太缓慢。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