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似乎计划告别此前的对华战略,摆脱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收紧对华业务,减少对德中经济项目的政治支持。这一提前被媒体披露的内部文件引发争议,被指“过于片面”、“是意识形态驱动的、无能的中国政策”。
由媒体披露的104页机密文件显示,德国经济部计划对有中国业务的德企提出广泛要求,例如定期向联邦政府汇报其业务等;同时保护德国关键的基础设施、避免来自专制国家的供应商参与其中;经济部也主张,如果投资涉及“安全有关的部门或者军事工业综合体、可能侵犯人权的领域”,应该对德企在中国公司的投资进行新的审查。
路透社获得了联邦经济部11月24日这份名为“内部中国政策指南”的机密文件。路透社的相关报道指出,这份文件读起来像是对德国总理肖尔茨不久前北京之行的批评。作为一份“政策指南”、行动建议,该文件呼吁从根本上质疑德国政府高层代表在中国项目上的政治游说、政治护航,只有在项目对于德国有明显积极影响时,才应给予支持。
担忧中国风险
对于德国而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2022年,中国连续第六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德国出口市场的重要性以及德国在某些经济领域、技术领域对于中国的依赖,在德国得到越来越严肃的对待。
路透社报道指出,德国经济部这份机密文件也提到,如果发生冲突,德国可能面临要挟、“导致其政治行动能力受限”。
这份文件对于中国的发展方向表示担忧,其中提到了中国对于人权的侵犯和更严格的国内政策。文件指出,德国与中国的关系“正在进一步走向体制竞争”。文件也提出了中国在2027年前进攻台湾、进行武统的可能。鉴于上述发展,德国经济部希望“及时果断地”调整政策。
德国《每日镜报》12月1日的相关报道说,德国智库“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负责人贝纳(Thorsten Benner)表示,该文件提供了“对中国挑战非常现实的评估,并概述了明确的行动方案”。他表示,草案重新衡量了三位一体的对华政策,即中国既是合作伙伴,是竞争者,也是体制对手,此前人们会有错觉,认为这三个特征同等重要,而这份文件显示“体制竞争明显更突出”。
“文件的撰写人显然并不了解中国”
虽然德国经济部的这份中国战略尚未正式出炉,但已受到来自各界的不少批评。据路透社12月1日报道,经济界对于这份文件“感到愤怒”,认为哈贝克的看法过于片面。
据《每日镜报》报道,社民党的外交政策专家施密特(Nils Schmid)说,哈贝克的文件假设“在2027年前中国攻台几乎不可避免,我认为这非常有问题”,他表示,与其进行这种猜测,还不如尽力缓和局势。
自民党的经济专家霍本(Reinhard Houben)也对《每日镜报》表示,不应该轻易给对华关系定性。他说:“中国是体制性竞争对手的说法,改变不了我们在贸易政策方面紧密相连的事实。他也称,考虑到生产链的问题,想要一夜之间改变对华战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霍本同时表示,该战略表明“外交政策天真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的首要目标应是通过与民主伙伴建立更深的伙伴关系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在与中国的关系中坚持更多的市场准入对等原则。
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表示,“该文件的撰写人显然并不了解中国”。他批评了经济部的这份文件,表示其中要求有在华业务的德企定期汇报的义务是“脱离现实的”,文件造成了德国经济部与整个德国经济界的对立。
总理府和执政伙伴们可能会有不同意见
德国外交部此前已经提出了一项中国战略,其中对北京提出了类似的批评。目前,外交部和经济部的文件都尚未经过联邦政府内部的协调。路透社指出,可以想象总理府对此会有反对意见。在10月中资入股汉堡港码头时,总理府与绿党、自民党领导的外交部、经济部等部委就曾出现分歧。
联邦经济部的一名发言人对《每日镜报》说,这份文件实际上不是为公众准备的,“我们原则上不对内部工作状况和内部程序进行评论”。
《每日镜报》的报道指出,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的这份有争议的“中国战略”让执政联盟的伙伴“感到惊讶”。报道也称,鉴于外长贝尔博克也在准备自己的“中国战略”草案、其中也指出了中国风险,有人认为,哈贝克此举是两位绿党政治人物的个人竞争。
曾担任知名智库“德国外交政策协会”负责人的桑德施耐德表示,两位绿党政治家(外长贝尔博克和经济部长哈贝克)正试图在对华强硬问题上超越对方,“谁批评中国,就会在(德国)国内政坛获得掌声。仔细看的话,这是意识形态驱动的、无能的中国政策”。
这位中国问题专家说,“需要的话,总理府必须确保像这样的粗暴想法不会决定德国政府未来的中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