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范区 2022-10-22 0"
在全球投资者观望迷惑之际,德国继续扩大投资中国,在发达国家中显得非常特别。
除了德国大众宣布168亿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外,宝马公司宣布将停止在英国生产Mini电动汽车,并将生产转移到中国的工厂。德国租车公司Sixt则宣布将采购比亚迪10万辆电动车,而上月德国巴斯夫则向中国投资上百亿欧元建厂。
据德国经济研究所今年8月数据,今年上半年德国在华投资约为100亿欧元,创历史新高。
这不仅仅是德国企业界对中国的态度,德国政界也是如此。一个更引人关注的消息是,德国总理朔尔茨宣布很快将访问中国。如果成行,这将是疫情以来访问中国的发达国家首脑。而且朔尔茨公开表态,反对与中国脱钩。
德国为何看好中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德国另辟蹊径
在欧洲深陷俄乌战争的泥潭时,德国为了经济发展不得不另辟蹊径,在能源供应、生产供给、市场开发、贸易和金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动作。
德国在能源上长期依赖俄罗斯,但由于俄乌战争的爆发、北溪2号管道被炸,德国不得不考虑修改能源部门关键排放指标,撤回能源部门在2035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同时要求延长三座核电站运转。
德国的4个浮动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正在加紧建设,估计相继在今年底至明年中期建成投入运行。全部投入运行后每年有约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卸载量。而去年德国从俄罗斯进口了500多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加上德国延迟核电站退役,备用煤电站重启,化工用天然气见量,风光电和燃油替代措施,最晚到明年中,德国的天然气危机就过去了。今后德国将依靠可再生能源开发,逐步退核退煤。
在经济发展上,德国也必须考虑欧盟内部越来越严重的失衡问题。数据显示,德国对欧盟国家货物出口最多,2016年整个欧盟的出口下降2%,而德国的出口增长了1.2%,就说明德国的出口增长是在欧盟内的国家实现的。
这些数据说明,德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遭遇挑战,欧盟内部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赤字问题也对其造成了重大冲击。欧盟其他国家不仅要承担出口不利对财政和就业带来的打击,还要承担德国商品的冲击,财政和就业承担更大的压力。
因此开辟新的市场,缓和欧盟内部矛盾,是德国不得不认真面对的。而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中国制造的高效率、大规模则对全球投资者都有吸引力。德国企业也不例外。更何况,中国同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德国的汽车工业正在面临着严峻挑战。德国汽车制造商们已经意识到,如果欧洲经济一旦萧条,那么他们将不得不停工,以避免更高的成本支出。
在德国大众宣布168亿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的同时,宝马公司将停止在英国生产Mini电动汽车,并将生产转移到中国的工厂。
德国租车公司龙头企业Sixt宣布与比亚迪达成合作协议,将在未来6年时间内采购10万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
9月,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集团巴斯夫集团投资100亿欧元在中国建厂。德国企业巴斯夫称,中国的化工市场增长迅速,到2030年将占据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
10月11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出席柏林机械工程峰会时再次明确表态支持全球化,称是全球化让更多的繁荣成为可能,坚决反对“脱钩”,称“脱钩将是完全错误的道路”。
朔尔茨强调德国与欧盟非但不能与个别国家“脱钩”,而应当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他说:“我们不希望看到有任何形式的‘脱离’或其他方式的所谓分离。”且“必须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国家开展贸易”。
此外,朔尔茨还表示,要积极推动与亚太地区各国建立经济伙伴关系。他指出,应该向这些地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应扩大对发展中国家投资。
供应链安全如何保证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供应链受阻,尤其是在严格防疫下中国的产能受到限制。为此,西方国家对于供应链安全不仅仅强调效率,而是把价值观放在了首位。难道德国不担心供应链安全?
在德国看来,中德之间合作上的空间要大于价值观上的分歧。德中两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过去六年来,中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市场对德国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欧盟国家。中德经济关系也可以被视为中欧经济关系的核心。中德间有大量经贸往来,涉及到很多行业,其中包括能源、汽车制造、金融等。两国企业通过合资或独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同时,双方还有众多项目展开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这都有助于发展双边贸易。中德贸易额占中欧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德国对华投资,占欧盟对华投资的四分之一。
在德国看来,中国日益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主要针对的是英美日,而中德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更何况德国还是马克思的故乡。
另一方面,在中国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中国有意借鉴德国在工业制造、科教创新、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在去年7月世范区的推文《重大国策转向!从美国模式转向德国模式》中,我们曾指出,在基本发展道路上,我们已经抛弃了美国道路,转向了德国道路——通过发展制造业带动GDP未来的进一步增长。所以“重制造、轻服务”已经成为未来三到五年甚至五到七年的基本政策。
德国房地产长期稳定、职业教育领先全球,在养老制度、鼓励生育方面颇有一套。更重要的是,德国人重视劳动和创造,有惠及无数人的科技创新和全球品牌,但贫富差距不大,很少诞生世界首富,国民富裕程度令人羡慕。
中国政府认为,“德国模式”的成功要素包括全面的工业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强有力的贸易政策以及财富分配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制造业占经济总体比重稳定在20-23%左右的水平。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出,到2030年德国工业产业占经济比重要提高到25%,在现在的比重上进一步提高。德国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且德国制造业一直保持很高水准,被称为“世界制造业的标杆”。
近年来,中国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探索制造业升级的选择。一方面,中国一直在寻求通过改革来改善其制造业。另一方面,鉴于中德两国的共同繁荣,中国打算在工业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向德国学习。
目前,德国形成了由养老、医疗、失业、护理和工伤保险组成的严密的社会安全网,例如为退休员工和长期无劳动能力者提供基本保障,以及子女生育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德国还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险系统。这些措施确保了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经济危机而受到影响。此外,德国的教育事业非常发达,目前约60%以上人口已达到高等教育学历,许多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德国学生拥有丰富的就业机会,而且享有较高待遇。
而这些正好是中国当前共同富裕政策所需要补足的短板,希望通过学习德国,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德国的如意算盘
当然,德国对中国也不是没有戒备之心。德国联邦工业协会主席鲁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就表示,谈与中国“脱钩”没有意义,但必须重视在中国投资的风险,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他强调,在中国应该针对“极端场景”做更多准备。
鲁斯沃姆分析说,德国现在严重依赖半导体产品和中国的稀土,必须要改变这种情况,提高抗压能力。
也就是说,德国对中国保持既合作又竞争的心态,既利用中国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又尽可能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德国能做出这样一步已经不容易,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改善西方关系的纽带。面对世界上各种复杂因素,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立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