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围绕德国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定位,以及
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等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德国马格德堡—斯滕达尔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丁永健教授。丁永健强调,认真求实、精益求精才能培养所谓的工匠精神。德国普通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双元制的学徒工培训,而属于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培养主要通过应用科学大学来完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实践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关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工匠精神源自精益求精
科技日报:中国已经是制造大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这方面德国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作为在德国生活了几十年的工业自动化教授和应用科学大学的副校长,您觉得德国的工匠精神的奥妙究竟在哪里?能否结合实际的例子来诠释一下?
丁永健:媒体对德国工匠精神的宣传,严格说来有些夸张。德国人自身时常抱怨技术工人的水平每况愈下,大学新生的水平也一年不如一年。当然,德国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声誉还是名列前茅的。这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若干代人的经验积累的结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原因是多样的。如民族特性,完整的工业化标准体系,全民性的各种人才的配套教育,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等。
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的工匠精神只是一种表象。或许可以理解为德国人中办事比较认真、追求完美的人比例相对高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德国众多中小企业里面有很多全球隐形冠军,不少是家族企业,百年老店,几代人专注一个行业,精益求精,不追求产品高大上和盈利短平快,而是一天比一天做得好。背后的动力是坚信好东西一定会有顾客,而且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
职业教育助力人生发展
科技日报: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分流情况?
丁永健:职业教育,在德国是指一线技术工人、文秘、财会和其他办事员等的培养。而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则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师。德国一般在四年制小学毕业后有一个为期两年的定向阶段,根据学校的建议和学生及家长的意愿决定往后就读的中学。一部分知识理解能力和个人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文理中学(Gymnasium),毕业后可以申请进入综合性或应用科学大学学习。其余的学生进入六年制的实用专科中学(Realschule)或基础职业中学(Hauptschule)。实用专科中学以白领工种学徒工为主,基础职业中学以蓝领工种学徒工为主。这些学生毕业后(16岁左右),一般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少数人可以再读两年左右专业高中,申请进入应用型大学学习。
科技日报:德国技术工人的薪资水平怎么样,不上大学是否意味着就此失去高薪的机会?德国的学生和家长会为此焦虑吗?
丁永健:德国家长一般较少干预孩子的职业选择,一是出于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二是学徒期间不(太)需要家庭的经济投入;三是德国社会工资差别不太大。普通的白领和蓝领工人也能很好地养家糊口。许多行业,技术工人的劳动收入与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差距有限。例如机电行业一个学徒毕业后起薪大概是每月2500欧元,同行业大学刚毕业的年轻工程师起薪是每月3000欧元左右; 一个拥有五年工龄的技术工人最低月薪大约是3200欧元,而同样工龄的工程师最低月薪大约是3700欧元。因此数年后,一个能力很强的熟练技术工人的月薪超过一个能力平庸的同龄工程师的现象并非罕见。
立足实践推进人才培养
科技日报:无论白领还是蓝领,用人单位如何深度参与学生的职业教育?
丁永健:普通职业教育在德国是公益性的,不以盈利为导向。德国的学徒工培训是双元制的。学徒工和企业经过双向选择签订学徒合同,一般进行三年左右的学徒培训。学徒工就是企业(有期限)员工,职业学校属于服务型配套单位,和企业没有经济关系或者利益矛盾。在此期间,学生每周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获少量生活费),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两者之间的分工配合和教学大纲,由行业协会出面协调,最后也由行业协会负责统一考试。培养的人才,既要能动手,又要有一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熟悉企业文化。由于企业提前并且深度介入,一般不会盲目扩大招生(学徒),也不太怕跳槽,因为这些人才始终还是留在这个行业里。
科技日报: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如何进行工程师培养?如何才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丁永健:德国大约60%的工程师是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的。他们满足一线需求,或者从事技术销售业务,具有独立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几年工作经验后,往往能够管理几个技术工人。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生密切结合企业需求,其职业发展并不逊色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两者都属于高等教育,不是职业教育,有人将其误解为“本科层面上的职业教育”,其实是不对的。
优化师资力量方面,德国高校一般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教授,除了要求一定理论水平和科研成果,工科(特别是应用科学大学)一般要求应聘者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要具备三年以上非高校(企业界)工作经历。简单地说,你要培养工程师,自己要先当过工程师。而反过来说,为了从企业吸引人才到高校教书育人,高校教学岗位的师资待遇就要比普通企业更有吸引力。
强化实践培养方面,应用科学大学要求学生在本科期间至少实习半年以上,毕业论文也大多数在企业完成。实习和论文在一起,实行教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双辅导制,平权打分。比如我们学校的自动化专业,大多数论文都是在大小企业里解决技术革新问题,而不是让学生空对空在网上查资料凑论文。因此不少学生在论文答辩时,已经拿到企业的工作合同,入职工作几乎是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