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作者:董一凡
近期,
德国《商报》报道称,德国两大重要的工商业团体——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和德国工商总会(DIHK)
在如何
看待中德经贸关系的问题
上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在一份未公开的文件中指出,德国企业应重新审视它们目前对中国的依赖性,必要时应当通过扩大供应链、生产场地和销售市场的多样性,把对中国的依赖性降至最低。但德国工商总会(DIHK)却表示,德国应该“以更加积极的目光看待中国”,抓住中国后续经济
发展中的机遇,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挑战,其主张深化和利用现有联系,宣称总会组织工作的注意力未来应当进一步转移到中国以及与中国之间的潜力上。德国两大
经济界巨头的观点差异反映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对于中欧经贸关系,特别是如何在经济视角上观察、评估中国对欧洲利益的影响上的复杂
心态。
中国与欧盟建立外交关系已四十余年,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近十五年,在中欧关系的历史进程之中,经贸合作无疑是重要的主角。中欧贸易从无到有,发展速度随着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国际经济地位的上升相伴而行,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对方第二和第一大贸易伙伴。投资方面,2017年欧盟对中国(包括香港地区)投资存量3280亿欧元,中国对欧盟投资存量为2160亿欧元,而在21世纪之初中国对欧投资还基本为空白。同时,德国企业通过进入中国市场,获取了丰厚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大众、西门子、巴斯夫等德国大企业相关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遥遥领先。历史证明,中德乃至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互补和共赢,并且成为中欧关系的最坚实基础。这也是
为何德国工商总会等德国经济界团体强调中国市场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夯实制造业根基以及出口比较优势,逐步向国际分工的更高层次攀登,与德国等以制造业立足的欧洲国家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互补程度下降而竞争程度上升,德国经济界与政府层面都对中德及中欧的产业竞争趋势表示了担忧。德国更加看重自己本身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家底。在中国提出发展“制造业2025”,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背景下,中国资本进入德国机器人、电信等高科技行业也就成为投资审查的重点关注对象。2017年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18年上半年中国对德投资也仅达到15亿美元。同时,重要合作项目也受到明显干扰,比如中国资本对于德国输电企业50Hertz的投资计划,德国政府得知后,帮助本国商业银行KfW“中途截胡”。这些都反应了德国官商两层面对于竞争优势下滑的焦虑,但与此同时对中国市场的广大机遇又心存期待,使得经济界就对华经济关系声音日趋多元。
此外,今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以及美国对各国的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动作出现明显的升级态势,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也给德国的出口导向性经济模式的未来增加了更多变数。2018年1-10月,欧盟出现224亿欧元的贸易赤字,而去年同期却取得41亿欧元的贸易顺差,德国同期贸易顺差也从2092亿欧元降至1971亿欧元,同时德国三季度经济出现0.2%的萎缩,一定程度上也和汽车业的低迷有关。这些变化使得德国在对华经贸关系上出现了两层考虑。一方面,在美国贸易单边主义举措日益明显的同时,更加深入地融入中国市场对于分散风险大有裨益,也能在中国改革开放步伐越迈越大的进程中抓住更多机遇。但另一方面,全球分工和价值链的联系日益密切,在中国的投资和贸易也不免受到美国保护主义举措的冲击,德国企业也将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使得德国经济界对于中国市场的心态更趋复杂。
而在欧洲层面上,这种对华经贸关系观感也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比如希腊、匈牙利、葡萄牙等中小国家期待中国投资能够拉动当地的经济和就业,并协助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发挥更大角色,而德国、法国等大国则在国家安全、经贸关系“对等”、技术保护等层面对中欧贸易和投资关系有着更为复杂的心态,在分享中国市场红利及保护产业优势上均有强烈诉求,这从欧盟及德国等成员国加强投资审查门槛和机制建设的方面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是中国既定国策和发展方向,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带给世界的将是越来越多的机遇和贡献。随着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相信事实会让德国和欧洲经济界的争论慢慢止息,形成对中国经济和中欧经贸关系更乐观的预期。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