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地区“经济转型”的启示

deguo2017 2015-06-10 0"

《当代世界》2015年第6期 

作者:吴兴唐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原主任,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德国西部鲁尔地区作为德国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里也是从前德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鲁尔地区对当时联邦德国的经济恢复和起飞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鲁尔的工业产值曾占全国工业产值的40%。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邦德国将工业发展重点集中在德国南部原来工业极为薄弱的地区,特别是原来以农牧业为基础的巴伐利亚,依靠发展汽车、电气、微电子、电讯和宇航等新兴工业,形成新兴工业中心。而鲁尔地区以煤钢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不断衰落,大批工人失业,大量污染源需要治理,鲁尔地区“调整经济结构”亟待提上日程。

德国的“经济转型”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经济结构转型”,鲁尔地区已经从一个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的旧工业区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服务业及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

旧鲁尔与新鲁尔

在两百多年来作为德国工业发源地和心脏的鲁尔地区,到处可以看到高炉、矿井、储水罐、储气舱静悄悄地矗立着,没有机器轰鸣,没有火焰与钢花,没有工业烟尘,工厂小铁轨旁边长出野草,堆积工业废料的场地生长着小树。占地几十公顷甚至上百公顷的整个钢铁厂和煤矿已经被废弃,或者说正在“脱胎换骨”,改建为以新科技产业及以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为主的新“工业园区”。杜依斯堡市北郊有一座改建的大型钢铁厂。两座大高炉被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装上轻便曲折的扶梯,供人参观。

一排排的厂房在保持原有外观的情况下改建为音乐室、健身房、企业历史展览厅、会议室、餐馆等等。一座庞大的储水罐已被改做国家队潜水运动员的训练地。整个厂区,被地区政府经济部门收购,改建为“特色公园”,并引进了高科技产业。在奥勒豪森,德国最大的一座煤气储藏舱,二十几层楼高的圆形庞然大物,已被开辟为“火焰”博物馆,展览鲁尔区两百年的“火与钢”发展历史,参观者十分踊跃,年少者新奇地看着他们的前辈劳动的情景,年老者带着怀旧的感情边看边讲述他们的过去。这些钢铁怪物似乎已经成了现代工业的“文物”。

鲁尔矿区有一座已经废弃的大型煤矿,高大的建筑以及暗红色的砖仍然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时的原样。现在这里被改建为一个煤矿展览馆。进入馆内,可以看到百年来煤矿工人的劳动景象,展示着斗车、铁锨、大锤和原始挖掘机等劳动工具,以及矿工的安全帽和生活用品。同时这里还展示着工业进步的历史、工人受剥削以及工人运动的历史。鲁尔煤矿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

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欧洲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改革和调整的典型范例。在鲁尔区看到的情景,不仅在德国其他地方,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技革命使以煤钢为基础的传统工业走向衰落,也催生了用高新技术装备起来的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众多的鲁尔地区本来并不发达,但中小企业能快速运用新技术,因此在这里的几十万家中小企业都被以现代化技术装备起来。在“未来行业”中,通讯信息产业占有重要地位,“绿色经济”和“环保产业”也迅速发展。就能源来说,太阳能成为鲁尔区的主要发展目标。在鲁尔地区的格尔森基尔欣有一座“科学公园”,这里是世界最大的顶盖式太阳能发电站,准备批量生产以太阳能为电流的色素电池。

德国战后经济发展轨迹可被视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缩影,大体经历了如下阶段: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时期、经济调整增长时期、经济缓慢增长和停滞衰退时期。现在,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转变,是否会把或者说已经开始把现代资本主义带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深刻与广泛的工业“经济结构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政治活动带来深刻的影响。现在失业者大多是简单劳动者或没有能力掌握新技术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进一步缩小,传统工业工人减少,“白领工人”的比例大量增加。工人阶级状况、社会结构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亟待研究。工会和传统左翼政党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鲁尔地区是德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因而社民党组织也最强大,社民党也有过长期单独执政的时期。如今社民党的力量和影响下降,社民党不得不联合其他政党共同执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结构转型”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社民党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起从工人政党向人民党转变,但产业工人仍然是社民党的支柱之一,现在传统产业工人减少,社民党对新一代技术工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缺失。

“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当然,由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水平不同、具体国情不同,各国的情况和做法也不同,中国现在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之中,存在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虽然中德两国的“经济结构转换”情况不同。但德国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在推动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强环境生态和资源保护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由此也可促进中德在“新能源”、“环保产业”等领域的经济合作。

一、经济结构转变的指导思想:“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

鲁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比较明确的。鲁尔地区作为德国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已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大量生产煤、钢的同时,环境和生态也遭到很大的破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就开始讨论,“OEKO同OEKO的关系”问题。前一个OEKO是Oekonomie,即经济,后面一个OEKO是Oekologie,即生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认识到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问题也涉及社会问题,因而鲁尔地区提出,调整经济结构的指导思想是“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把过去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传统产业和生产方式转变到以生态为优先、有利于生态和生产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生产方式上来,促使结构调整、生态保护与居民就业同步发展。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调整目标,联邦政府、北威州及鲁尔地区积极推行新的产业政策,及时关闭已陷入困境的煤、钢等企业,大力发展环保、园林、建筑、贸易、金融、服务等新型产业。北威州为此还专门制定了有关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际建筑展览”计划。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展览会,而是一项生态治理工程,意在实施100个产业改造与环境保护项目。埃姆斯工业园区是其中最为典型的项目之一,这里已成为“特色公园”,建起世界第一流的太阳能研究所;在被废弃的煤矿厂房里兴办歌舞厅、剧场、餐厅、图书展览厅等综合文化娱乐设施;原来用水泥板封闭起来的排污渠,现在变成清水悠悠的自然小溪;过去比较破旧的工人住宅区,经过改建和修缮,面目一新。

二、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

鲁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巨额投资,其资金来源比较广泛,有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的专项资金,也有欧盟的资金,还有许多私人投资。埃姆斯工业园区的建设不设额外的拨款,而是利用原计划的城市及经济改造、生态环境治理、职业培训等预算资金,只不过要把这些资金集中起来,完全使用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埃姆斯工业园区项目巨额投资的三分之二来自州、市政府,三分之一来自私人投资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建工业园区的初期,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是相辅相成的,政府投资1亿马克,就可以吸引5—10亿马克的私人投资。为了更好地促进结构转换,北威州在经济结构转换初期就建立了“地产基金”,即州政府(象征性地)买下已被废弃的厂房、矿山和污染地,经过翻新改造后,再出租或出售给私人公司,以建立科技创新中心或发展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或建立科研中心,所得收入再投入到新的项目中去,滚动发展,这一办法既可获得资金,又有利于发展新兴产业和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一举多得。除资金问题以外,经济转换初期还存在各种社会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工会和社会各界(包括教会及NGO)协调合作,各司其职。政府起政策引领作用,企业解决资金和就业问题,工会主导职业培训,并伴有社会保障体制和法律保障,协调配合运行。

三、精心规划,科学管理

北威州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经济结构转型计划。鲁尔地区每个市都设有相应机构,这些机构成员均由政府、群众团体、工业协会的代表和当地居民代表组成,所提出的计划征求各方面意见,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规划,然后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执行机构负责实施。埃姆斯工业园区项目就是由30名专业管理人员来组织实施的,他们负责埃姆斯近300平方公里,七个区域的结构转换工作,管理运作有条不紊,按照总体规划脚踏实地去实施,效率比较高。

德国企业经济发展的钥匙

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和职业培训是德国企业谋求发展的三把钥匙。鲁尔地区在经济转型中充分运用德国工业化百年以来的这种机制。德国企业现代化程度高,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并有明确法规。德国在汽车、医疗和光学仪器、机床、发电设备、通讯技术和环保技术等方面具有领先技术。德国高科技不如美国和日本,但德国注重实用科技,科技开发以企业为中心,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产品,企业也可进行有偿技术转让。

在大型企业,科研经费每年约占企业年销售额的十分之一,大企业的研究和设计中心科研人员及工程师占相当大的比例。德国的职业培训实行“双轨制”,即企业中的实践培训和职业学校的理论培训相结合。在各企业中,原则上不经过职业培训是不能上岗的,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一般为1—3年。除岗前培训外,企业还有各种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德国企业把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和人员培训视为三位一体,但把人员培训置于首位,因为人员素质决定管理水平与产品质量,大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和训练有素的销售人员的比例不断增加。在大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已占职工总数的37%左右。

鲁尔地区加强科研与经济的结合,从多特蒙特到杜依斯堡逐步有计划地形成一条“科技之路”,将鲁尔地区的经济中心与科研中心结合起来,加快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以政府为主,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会”和新科技服务公司,运用新科学技术,进行人才培养。鲁尔地区对大中学校的教育内容根据经济结构转变的要求迅速进行调整,加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转行再培训。

德国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大企业实施法律规定的“共同决定权”(共决权)。共决权指劳方和资方在大企业中都对企业的重要决策有共同参与决定权。共决权是二战之后在鲁尔地区的煤钢大企业中首创的,之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共决权主要在大企业中建立企业监事会(中小企业为企业委员会),监事会由相同人数的雇主代表和雇员代表共同组成。监事会下设理事会,由若干经理组成,其中一名为劳工经理,负责保障劳工权益。根据企业章程法,企业的参与决定涉及企业监事会做出的所有决定。共决权已形成一种雇主和雇员间的伙伴式企业文化,劳资矛盾得到缓解。但共决权也有局限性,即监事会主席必须由雇主担任,并有双票权。这表明共决权虽是一种不彻底的改良主义,但至少表现出对资本权利的限制和对劳工权利的尊重。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共决权受到质疑。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人们又重新重视共决权的实施,德国认为共决权是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伙伴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是经济转换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鲁尔地区,政府、企业和社会协调合作机制运转较好。凡是市场能够做的,政府不插手,更不包办;凡是市场做不了的(如实施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督促企业投入在岗和转岗培训资金,安排政策性就业等),政府就投入一部分财力,以政策为指导,动员工会和社会组织去做。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

通过领先科技进步,开发新兴产业,推动结构调整,将老工业区改造成新工业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鲁尔地区为了将结构政策与劳动市场政策结合,扩大就业,充分调动地区和社会各界研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政府、企业、工会和社会各界组成“圆桌会议”进行协调合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劳动市场,以劳动市场政策促进结构转型。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开始萌动,现在鲁尔地区将面临再次的经济转型。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

推荐浏览

德国中文网 2024-11-20
围绕总理候选人问题的争论,正在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内部掀起一场公开的政治...
德国中文网 2024-11-16
最新的欧盟经济预测不容乐观:德国被多个市场边缘化,同时与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的...
德国中文网 2024-11-14
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联邦议院发表政府声明时展现了全新的姿态。一直以来,他...
德国中文网 2024-11-14
德国下一次联邦选举预计将在2025年2月23日举行。然而,这一日期的敲定引发...
德国中文网 2024-11-11
在布达佩斯的峰会上,意大利经济学家马里奥·德拉吉重申了欧盟保持与美国和中国竞...
德国中文网 2024-11-09
在美国特朗普重新当选的背景下,欧盟内部就未来的政策方向展开激烈讨论。马克龙、...
德国中文网 2024-11-08
在这个充斥着网络色情、速配约会和模糊关系的时代,在德国,一股反潮流正在兴起,...
德国中文网 2024-11-08
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解除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职务后,德国历史上首个...
德国中文网 2024-11-07
国际媒体普遍认为,“红绿灯”联盟的解体为欧洲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而欧洲正准备...
德国中文网 2024-11-07
德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4天工作制试验已经结束,70%的参与公司表示将继续采用...
德国中文网 2024-11-03
更多出口、更多投资、更多进口:如今德国经济在许多领域对美国业务的依赖比201...
德国中文网 2024-11-03
大众汽车在德国的工厂可能首次面临关闭危机。根据大众工会主席丹尼拉·卡瓦略的说...

推荐浏览

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

CopyRight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