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网 作者:范一杨
依据德国2017年修订的《对外经济条例》,当欧盟外实体企业收购德国企业达到25%股权时,若涉及能源、金融服务、交通及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者有义务向德国联邦政府报备,德国联邦政府有权审查该收购是否威胁公共秩序或国家安全,并否决收购。
2018年8月7日,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表示,目前德国正拟法案将审查门槛降低至15%,并且更加密切地审查军工行业、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和与安全相关的民用技术(如IT技术)的收购行为。正式法案有望在今年年底生效。
虽然德方回应称该草案不具有针对性,但有德国媒体评论称中资赴德投资将受到较大影响。
中资收购德国企业频频受挫
中国投资在德国频频受阻已成为中德密切经贸往来中的“不和谐音符”。7月27日,德国政府指示国有开发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收购德国高压电网运营商50Hertz20%的股权,以阻止中国国家电网的收购。8月1日,德国政府还以“出于安全考虑”为由叫停了中国烟台台海集团通过旗下的法国安诺有限公司间接收购德国莱菲尔德金属旋压机制造公司(Leitfeld Metal Spinning)。之前中国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芯片企业爱思强受到美国的干涉,最终也以“威胁德国国家安全”为由被叫停。
在7月11日发表的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中,两国强调“欢迎双向投资,并为此提供透明、非歧视的规则”,但德国政府却言行不一。
反观十年前,金融危机给欧洲留下了约3300亿欧元的投资缺口。中国利用这一时机,对欧盟28国的投资额从2009年的3900万欧元激增至2016年的350亿欧元,其中,德国2016年接受中国投资110亿欧元,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国。中国对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的投资,以及在“16+1合作”进程中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有效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弥补了其资金短缺。
正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制造业等领域亮眼的投资业绩引起了德国政界与经济界的警觉:2016年,美的以近40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机器人(16.520, -0.45, -2.65%)制造企业库卡;海航集团收购德国莱法州的哈恩机场。去年,吉利汽车以70亿欧元价格购买戴姆勒集团约9.7%的股份,成为戴姆勒集团最大个人股东。但好景不长,德国政府逐渐提高投资门槛。2017年中国对德投资占德国吸收的外国投资比例和占中国对外总投资比例实际上只有5%和1.2%,但德国政府对中国资本的强烈反应却远远超过这两个数字。
德国为何担心中国资本
德国加强对中资收购德国企业管控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两点:首先,德国认为中国收购核心产业获取先进技术会威胁德国高科技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对德国“工业4.0战略”和国家安全构成挑战。
其次,德国认为中欧双方的投资关系并不对等。德国方面认为,中国对海外投资开放的领域有限、已开放的领域存在外资股比限制,同时抱怨投资审查繁琐、在华经营受到不平等的歧视政策、被迫以技术换市场等。
无独有偶,对中国资本的排斥同时以相似的理由、相似的手段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蔓延。
美东时间13日下午, 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了《美国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该法案旨在对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进行改革,扩大其在金融和能源领域对外国资本的审查职权。这使得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扩散到金融保护领域。同日,英国商务大臣格雷格·克拉克(Greg Clark)发表了《国家安全与投资白皮书》,建议政府对企业并购的干预门槛下调至100万英镑,并且只要交易涉及50%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出售或25%的股权转让,都要接受英国政府的审查。欧盟成员国已经将对外资的戒备传导到欧盟层面。
2017年9月欧盟委员会表示,应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经济部长的要求,欧盟正着手建立欧盟统一外商投资审查机制,目前该法案尚在立法程序中。实际上,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中国往往在欧盟和美国之间进行比价,即一方壁垒较高时转向另一方市场。而西方主要经济体对中国资本的连锁封锁意味着这种平衡策略将会更加困难。
中德两国应争取合作共赢
西方国家和媒体对中国海外投资的污名化,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刻意漠视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所作出的努力。
依据贝塔斯曼基金会的报告,在2014~2017年,中国对德投资中国有资产仅占到18.3%,64%的投资来自私营企业。中国作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后发国家始终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这不仅为中国带来丰硕的经济发展成果,也使得中国越发追求更高水平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在刚刚实行的2018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中,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从63条减至48条,取消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银行业等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但中国与国际其他经济体在市场规模、产业结构、政策法规等方面有差异,西方国家以所谓“对等”之名要求他者消弭这些差异既是不切实际,也违背了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经贸往来原则。
事实上,德国政策收紧可能会吓退外国投资者,同时也会促使其他国家收紧自身的投资门槛。德国政府和欧盟应当致力于促进全球范围内市场开放和经济平等原则。
中国在德投资占外资总额并不高,德国担心中国买光德国技术是多余的,因为根据现有政策,真正的高新技术并不会卖给中国企业,而且中资并购德企往往需要付出高于市场的平均价格。
在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回潮的今天,中欧经贸合作是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捍卫国际经贸秩序树立典范。投资壁垒虽然是中欧贸易合作中的一股逆流,但也是双方自我矫正、自我修复的契机。各个国家固然有自行界定本国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自行谋划经济发展方案的主权权利,而资本的嗅觉往往是最为敏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一方面无需对西方国家的投资壁垒过度反应,“打铁还需自身硬”,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吸引力是对谬误的最好回应;另一方面,中国仍需增强在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提高市场开放的自主性与规范性。
在过去18年间,中国对欧投资总额已追平欧盟对华投资总额,均达到1320亿欧元。中欧双方的合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正如习 近平总 书记对中德关系所强调的,中德两国要做合作共赢的示范者、中欧关系的引领者、新型国际关系的推动者、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合作者。中德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应超越简单的数字,为中欧乃至全球经贸体系增添新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