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作者:赵柯
这算是德国要当欧洲的“大哥”需要付出的代价吧。
7月12日,为期两天的北约峰会在布鲁塞尔落幕。与去年在峰会上指责德国人(持有巨额贸易顺差)“很坏”如出一辙,特朗普再将矛头指向德国,称德俄的天然气协议让德国政府被俄“完全控制”,成为俄罗斯的“俘虏”。
为什么每次北约峰会,特朗普总是先要拿德国开刀,进行一番敲打呢?
因为德国变了。当前欧盟深陷多重危机,但作为欧盟核心成员的德国,国际地位却“逆势上扬”,默克尔甚至被西方媒体称为“欧洲最后一位还站着的领导人”。
德国也一改过去对谋求欧洲领导权的暧昧和克制态度,以主动的姿态“领导欧洲”。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曾说,欧盟在国际舞台有能力扮演更为强大的角色之前,德国要竭尽所能坚定地维护整个欧洲的利益。
这意味着,德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正在悄然改变,“欧洲优先”逐渐成为德国外交的核心理念。这种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德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是两股力量达到均衡状态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与欧洲一体化。
一方面,德国强大的工业竞争力和对外高依存度的经济结构,使其相较其他成员国更有能力和意愿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尽可能地规避欧洲一体化框架的限制来获取国际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不光彩”历史,德国主动融入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这不仅让德国经济受益,更是德国体现其政治信誉的一份“投名状”,是德国安全利益的根本所在。
但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时常会尖锐对立。因此,德国又必须克制自己在世界市场追求“得自贸易的收益”的冲动,维护欧盟整体对外战略的可信性。德国外交政策向来是要在这两者间找到一个均衡点,尽量左右逢源,最大化地享受两者带来的好处。
如果将欧洲一体化带来的政治利益定义为德国外交政策的“左边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商业利益则是其“右边界”。德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方向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去理解。
站在“右边界”看,德国外交是要从追求经济全球化的商业利益出发,去探索欧洲一体化的框架可被“放弃”的最大程度;而站在“左边界”看,则是以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名义,探寻在多大程度上“牺牲”在全球市场的经济利益。
2009年爆发的欧债危机深刻地改变了欧盟内部的力量平衡,德国在欧盟内部和全球舞台的地位迅速提升,德国外交政策的天平也随之需要重新校正。但这一次,均衡点明显地移向“左边界”,德国外交加速“欧盟化”。
在英国脱欧、法国实力下降的背景下,德国再也不可能像之前那样,让英、法为欧盟的整体利益“冲锋在前”,而自己躲在背后“搭便车”。在“欧盟本身的存在都备受质疑”的严峻形势下,德国必须为欧盟“挺身而出”。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特朗普总是“敲打”德国?因为特朗普明白,只有震慑住德国,才能降服欧洲。这算是德国要当欧洲的“大哥”需要付出的代价吧。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