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围绕移民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巴伐利亚州阿沙芬堡发生致命持刀袭击案后,移民政策成为大选前的核心议题。然而,心理学家警告,公众舆论对
难民的污名化日益加剧,而他们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长期被忽视。
难民心理健康问题严峻,社会排斥雪上加霜
德国波恩Mondial心理社会中心负责人加布里埃尔·阿尔-巴尔古提表示,难民在逃离祖国、经历暴力创伤后,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等待庇护申请结果的漫长过程、不确定的未来、以及缺乏隐私的庇护所环境,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她指出,许多难民还要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种族歧视和社会排斥,而这些因素即便是健康的人也难以承受。
数据显示,德国目前有51家心理社会中心为难民提供治疗服务。根据该机构的统计,2022年约有2.6万名难民接受了帮助,然而这一数字仅占实际需要心理援助者的3.1%。联邦卫生部长卡尔·劳特巴赫指出,大约30%的难民患有心理健康问题,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远远不够。
然而,在有关移民政策的激烈辩论中,这些数据往往被忽视。近期,阿沙芬堡的一起持刀袭击案引发轩然大波,一名2岁儿童和一名男子在事件中丧生,嫌疑人是一名阿富汗难民,并据称患有心理健康问题。这起案件随即成为德国大选前的焦点议题,保守派基民盟/基社盟(CDU/CSU)更是借此在联邦议会推动更严格的庇护政策。1月29日,CDU/CSU提交了一项包含五点计划的提案,该提案在极右翼反移民政党德国选择党(AfD)的支持下获得通过,标志着德国移民政策可能迎来重大收紧。
难民集体恐慌,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
在政治氛围紧张的背景下,许多难民陷入极度焦虑。心理学家米莲娜·佩茨曼表示,自阿沙芬堡袭击案发生后,她的患者明显更加不安,对日益严格的移民法、驱逐政策和选后可能形成的新政府充满恐惧。“他们很清楚当前的政治争论,而这对他们的心理状态造成了额外的负担。”她表示,“他们感到自己因为个别人的行为而遭受集体惩罚。”
更令人担忧的是,德国目前的移民政策对难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几乎毫无关注。佩茨曼和阿尔-巴尔古提指出,难民在抵达德国后需填写健康状况表格,但表格中并未涉及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要的是,德国的心理治疗资源本就紧张,而愿意接收难民的私人心理医生更是少之又少。
“两年前,我们联系了波恩地区的300名心理治疗师,希望他们能参与一个针对难民的心理治疗项目,结果只有3人回应。”阿尔-巴尔古提无奈地表示。她认为,许多治疗师不愿接受难民患者,主要是因为治疗过程复杂且费用往往无法报销,此外,还涉及寻找翻译、签订合同等繁琐程序。
自杀成主要心理问题,心理治疗资源短缺
难民的心理问题不仅未受到足够重视,紧急心理治疗资源也极为有限。许多患者在极端情况下被送往医院,但往往只住一晚就被送回,拿着一盒药却缺乏服用指导。部分患者因此服药过量,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学家指出,在难民的心理治疗中,自杀是最主要的问题,超过半数的患者曾有过自杀念头。
“我从2020年开始在心理社会中心工作。”社会工作者马吉德·易卜拉欣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仅遇到过一起严重的暴力威胁事件,而且我们立刻报警了。实际上,大多数患者都是对自己施加伤害,而非攻击他人。”
移民问题引发社会撕裂,援助机构面临挑战
阿沙芬堡事件发生后,德国社会对移民问题的讨论愈发激烈,许多难民援助机构受到波及。德国难民与酷刑受害者心理社会中心联合会(BAfF)心理学家珍妮·巴龙表示,该机构收到大量询问,人们希望了解精神疾病患者是否更具危险性。然而,她对此感到震惊,认为这些讨论只会加剧恐惧和社会分裂。
“社会对难民援助工作者的认可度正在下降。”巴龙表示,“尽管他们在极端条件下努力工作,为难民提供高质量的照护,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却在减少。”
与此同时,资金短缺也让心理社会中心的运作愈发困难。巴龙透露,由于资源有限,许多求助者被迫等待超过一年,导致部分患者的心理问题未被发现,他们往往选择封闭自己,甚至连续数天甚至数周不离开房间。
她呼吁,不应对所有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一概而论的污名化。“我们知道,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某种形式的心理疾病,但绝大多数人——无论他们来自哪里——都不会变得暴力。”她强调,社会应该关注如何为难民提供更完善的心理支持,而不是让他们在被误解和排斥中陷入更深的心理
危机。
德国的移民政策正处于关键节点,而心理健康问题却被忽视。随着大选临近,如何在保障社会安全的同时,为难民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已成为德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