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网站
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接受《经济+市场》杂志采访W+M: 大使先生,您如何评价德中经贸关系现状?
史明德: 经贸合作始终是中德关系的压舱石。根据德方统计,2016年两国贸易额近1700亿欧元。中国首次成为德国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贸易伙伴。据中方数据,约有8200家德国企业在华安家落户,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德国站稳脚跟。两国投资正由过去更多是德方对华的单行道,转变为双行道。
W+M: 中方希望在哪些领域进一步密切与德方的经济合作?
史明德:中德经济合作已达到很高水平,但仍有很大潜力。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深度对接、深度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参与第三方市场基建招标、节能环保、青年创新创业等领域,双方正在开拓互利合作新领域。
W+M: 德国制造在中国享有哪些声誉?
史明德:“德国制造”在中国口碑很好,人们往往将其视为耐用、可靠、安全和精确的代名词。德国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和顾客的不同需求,这些经验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W+M: 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加大了对德投资。对于中国国民经济而言,这一战略收效如何?
史明德:近年中企对德投资并购增长较快,但相较美、欧等国对德投资规模依旧较小,占德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还不到1%。中企赴德投资并购是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不仅有利于中企全球多元化发展,也为德企提供了亟需的资金支持和市场渠道,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W+M: 德国对中国企业不断增长的创新力和经营能力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对于中企在德投资还存在疑虑。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史明德: 中国过去一直被称作“世界工厂”,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如今这一情况正迅速改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世界排名已升至第18位。在航空航天、互联网、数字技术等领域,甚至达到了引领全球的水平。不少人担心被中资企业收购后会关闭工厂,带走技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中国企业在德投资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给企业打开了通向中国市场的大门, 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W+M: 我们的杂志主要专注于德国东部地区,因此想了解中国企业对东部联邦州哪些行业和地区更感兴趣?
史明德:两德统一20多年来,德国东部各州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对中资企业而言,东部各州有不少优势,比如各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少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便利的交通区位、低廉的土地租金、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及相对西部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等等。目前比较受中资关注的投资行业包括汽车、化工、医药、机械设备、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 中资企业对德东部兴趣越来越大,了解越来越多,商机也不断增加。
W+M: 近年来在中国企业和德国东部企业合作中有没有一些具有积极示范效应的?
史明德: 据中方统计,目前在东部6州投资的中资企业已经接近100家,其中一半在柏林,另一半分布在其他5个州,投资总额约为11亿欧元。最近几年到东部投资的中资企业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比如,中国最大的液体食品无菌包装材料供应商纷美包装,第一家海外工厂就坐落在萨安州的哈雷市。再有在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当地最大的光伏企业组件厂2013年破产,被正泰集团成功收购。市议会正式通过决议,将工厂附近道路更名为“正泰大道”。中国和瑞士合资的摩利纳轨道系统公司收购了有120年历史德绍轨道机车公司,这个项目开创了中、瑞、德三方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模式。
W+M: 德国东部地区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有不少以其创新产品打入国外市场。您能为这些拟进入中国市场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建议吗?
史明德:中小企业要拓展中国市场,我想,加强对华贸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发展需求,走进中国市场,在当地投资设厂,也就是要本地化。要实地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消费特点产品。德国企业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地方政府对德国投资的欢迎程度比别的国家都高。中德两国政府和商会已经搭建了许多平台,建议他们同中资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形式。驻德国使馆也愿意为促进东部地区对华合作提供更多支持。
W+M: 您曾在民主德国学习过,之后又在德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了25年,可以说非常了解德国。东部地区有哪些景色、美食或风俗令您难忘?
史明德:我在东西德都工作生活过,亲眼在柏林见证了两德统一,这是我宝贵的人生经历和财富。我到访过东德地区的很多地方,有机会感受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柏林的文化狂欢节、德累斯顿的博物馆、莱比锡的音乐和戏剧、波茨坦的无忧宫以及哈尔茨和埃尔茨美丽风光,令我印象深刻。柏林的猪肘、图林根香肠及Radeberger 啤酒都是我爱吃的东部特色食品。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也希望中德两国不断加强人文领域交流,巩固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