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评论员:胡蓉
本报刊发了《深圳牵手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报道,深圳将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合作办学、职业研究等领域展开一系列的合作,其中,巴伐利亚州文教科学与艺术部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中德学院合作办学协议,巴伐利亚州劳因根职业学校与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这意味着,深圳将会出现原汁原味的德国双元制教育。
发力职业教育,深圳早有动作。深圳“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一所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目前正在全面建设中,今年将招收首批500名本科学生。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领衔向大会提交建议,呼吁立法完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加快构建产教融合的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
在发展职业教育上,深圳表现出了相当的远见和行动力,而深圳如此积极是因为迫切的现实需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深圳最新城市定位,深圳提出要以质量引领发展、以质量成就未来。“质量立市”不仅需要高层次人才,也需要高技能人才,而“技工荒”现象不仅困扰深圳,也是个全国性难题。
技工的缺乏与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大有关系,而高等教育和实际应用的脱节又导致大量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并没有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两天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上,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就向工信部部长苗圩吐槽,称大学教育与工厂的实践有很大差距,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苗圩则坦言,需要时间补上缺口。
有研究人员按欧美发达国家高级蓝领工人的比例测算了一下,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高级蓝领工人的缺口将达3000万至5000万,特别是在操作层面缺乏众多文化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在这种局面下,与其“等靠要”,还不如自己动手早点培养,这或许是深圳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真正原因。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为此,政府正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要成为制造强国,说得最多的就是向德国学习,让中国制造也能像德国制造一样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学习德国制造,有必要先学德国教育。
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德国经济的起飞以及它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抗跌性,和德国工匠文化有很深的关系;而德国工匠文化,又与其高端职业教育体制有着很深的关系。在由许勤领衔提交的建议中就有这样一段分析:德国、瑞士等国家之所以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与其“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密不可分。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执行主体由学校和企业两者构成,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居主导地位,并由国家用立法形式进行强制性规定。正是得益于长期坚持“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瑞士等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造就了“德国制造”、“瑞士制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然对大国工匠的需求很迫切,虽然学习德国教育需要时间,但却是重要且不可省略的一步。 “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无疑是最直接的方法,期待深圳的探索能够为全国带来更多的启发和经验。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