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德大使馆微信公众号 2023-08-13 0"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消息,德国《柏林报》8月12日刊登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接受该报发行人迈尔专访“中国不是风险”。
问:德国“恐华”毫无道理吗?例如在原材料方面,德国对华具有很强依赖性,而中国近期对镓和锗等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限制。再如,由于在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对华依赖,没有中国德国根本无法实现能源转型。英国《电讯报》近日分析称,中国车企将占领欧洲市场,而这正是德国企业的优势领域。
近期关于这方面的讨论涉及到两个概念——“脱钩”和“去风险”,都是英文概念,众所周知它们从何而来。谈论“去风险”,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风险,风险在哪里,以及以什么标准界定风险。正如李强总理访德时指出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始终致力于完善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将中国定义为风险根本站不住脚。
针对你提到中方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需要指出的是:相关物项具有明显军民两用属性,对此类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并不针对特定国家。欧美实施出口管制的物项范围更广,甚至明令限制对华出口。部分国家总是强调在稀土等原材料领域的对华过度依赖,坦率讲,中方在某些领域对欧洲的依赖可能更大,难道我们能因此就切断同欧洲的关系吗?当然不会。
问: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对欧洲依赖?
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德方曾向中方请求,希望中方尽快提供急需的呼吸机设备。但问题在于生产呼吸机所需的一个核心部件恰恰是德国生产的,所以尽管中方有意愿尽快提供,但亦无能为力。
问: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脱钩”是否可行?
如果一定要把相互的经济联系视作“依赖”并谈“脱钩”,那么这种依赖是相互的。中德、中欧经济发展紧密交织,数十年来携手合作、共创繁荣。如果没有包括同德方在内的国际合作,中国实现快速发展亦难想象。
问:是否可以理解为,如果没有德国,中国无法实现8亿人口脱贫?
准确地说是,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再给你举个例子:中国在汽车领域取得发展进步,也得益于同德国的合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大众对华出口桑塔纳且不久后便在上海合资建厂。从那时起,我们在这一领域从德国学到了很多。现如今,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问:中国汽车已赶超德国了吗?
德国汽车有自身优势,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仍代表着良好的生活品质和优秀的产品质量。
问:在您看来应如何改善双边关系,以加强互信、减少误判?
我认为,德个别政客需要改变其对华认知。中国发展不应该成为对华恐惧的理由,正如德国谚语所说:“恐惧不是好参谋”。
问:您对德中关系是否保持乐观?
我相信,中德双边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两国之间有很多共同利益,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在此,我愿与你分享两组数字:一是2022年中国GDP总量达18万亿美元,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了5.5%增长,仅增量就相当于荷兰GDP总量或德国GDP总量的近四分之一。二是当前中国的中产阶级规模约4亿,据专家预计未来10年将翻番至8亿。
问:这意味着对德企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比如说德国洗衣机、电冰箱等产品……
洗衣机、汽车、化工产品、机械制造等等。有谁会放弃这样的市场呢?德国人不来的话,总有人会来。我同德经济界代表进行过多次交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们仍致力于互利合作。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