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柏林,德国总理朔尔茨出席德国工程峰会时发表讲话。朔尔茨再次明确表态支持全球化,坚定反对“脱钩”,认为德国与欧盟必须建立更广泛、更稳健的贸易关系,非但不能与个别国家脱钩,而且“必须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展贸易”。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50年来,中德两国深度参与对方发展并都从中受益,务实合作始终是中德关系的底色。”今年5月,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举行视频会晤时如是说。
一段时间以来,中德两国频繁举行对话与活动,庆祝建交50周年。柏林音乐厅内,《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激昂旋律绕梁,气势恢宏的《莱茵河交响曲》旋即响起。两国政商学各界举行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回顾建交半个世纪的历程,探讨两国未来共同发展的可能和路径。
分析人士指出,德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依赖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背景下,与中国“脱钩”即便仅仅是想法也并不明智,因为这将给德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彻底改变德国的未来面貌。德国媒体呼吁德国借中德建交50周年之机修复中德关系。
“务实合作”引导中德关系走过半个世纪
中德建交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民主德国(东德)同月27日即与中国建交;联邦德国(西德)与中国建交则要等到20多年后的1972年10月11日,时任德国外长瓦尔特·谢尔与时任中国外长姬鹏飞在北京签署中德建交公报。
“那时候,根本没人提出‘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外交政策’这种说法,中国也不是今天的超级经济大国。”“德国之声”在10月10日的报道中,描述了中德建交的背景:“冷战正酣,(民主)德国与欧洲分道扬镳,美国与苏联斗得不可开交。1972年尼克松对中国的破冰之行,促进了(联邦)德国与中国建交。”《法兰克福汇报》则报道了两国如何就建交事宜达成一致:“联邦政府不会对台湾问题发表意见,因为正如(德国)外交部所说,台湾问题对波恩而言根本不存在。”
1990年,柏林墙轰然倒下。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制定了以中国为重心的亚洲战略,中德关系在贸易和制造业的推动下蓬勃发展,对欧洲与中国的交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990年中国在德国贸易量中占比不到1%,2021年已上升至9.5%。过去6年,中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两国贸易额超2450亿欧元,几近德国外贸总额的十分之一。
卸任不久的默克尔担任德国总理16年间,曾12次访问中国。2014年,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翻开了中德关系的新篇章。数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德国经济持续增长——那是经济全球化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德关系的稳定发展期。“德国之声”报道称,德国高层经常率领大规模商业代表团访华,双方总有签不完的合作项目、摆不完的庆功宴。目前在中国活跃着约5000家德国企业,投资额约900亿欧元。
经贸合作是中德关系的驱动力,但中德合作不限于经贸领域。中德已有103对省州和城市结成了友好关系。中国是德国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仅2021年冬季学期赴德求学的中国学生就有43629人。两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深化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中德继续拓展智能制造、信息通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合作,为两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后默克尔时代,德国被美国绑上对华“战车”
2017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为中德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外交学人》指出,当美国将中国视为经济竞争对手对中国大肆加征关税时,欧盟委员会也在2019年“欧盟-中国战略展望”中首次提出,中国既是欧洲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是科技领域的竞争对手,还是治理模式的“系统性竞争对手”。
“对德国而言,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和最强大的盟友之间的冲突,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德国和欧洲越来越频繁地遭遇这样的问题:你站哪一边?”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伯恩哈德·巴特什说。2020年12月,欧盟与中国在默克尔的大力推动下达成《全面投资协定》(CAI),却遭到美国的“猛烈批评”,美方指责欧盟事先没有征求美国意见。随着美国在多个中国内政问题上持续炒作,次年5月CAI被叫停。
哈佛大学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分析认为,拜登总统自上任之日起就极力拉拢欧洲,使其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主要盟友。如果说默克尔执政期间德国还能在中美之间维持平衡,那么新一届德国政府上台后,政治风向开始发生改变。今年8月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公然发表涉台言论,声言德国将在2023年公布新的对华战略。在今年9月召开的G7贸易部长会议上,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宣称,德国对中国将“不再天真”,将对中德贸易采取“更强硬的政策”。路透社指出,这是德国首次明确表示要将立场转化为政策。
政冷经热,德国对华投资逆势增长
然而,政治寒流无法扼杀经济本身具有的活力。中国欧盟商会9月21日发布的《欧盟企业在华建议书2022/2023》显示,今年1-8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9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4%,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23.7%;中德1-8月贸易额达1550亿美元,德国对华投资增速高达30.3%。与此同时,德企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广东湛江巴斯夫集团一体化基地项目9月正式投产,投资总额达100亿欧元。《金融时报》援引德国贝伦贝格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格·施密丁的分析称,由于能源成本居高不下且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越来越多德国公司把制造业迁往国外,中国也是热门目的地之一。
与德国政界相比,德企对中德关系的风吹草动更为敏锐。“在德国的发展繁荣中,中国起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了。”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倘若(中德)‘脱钩’,德国的面貌将大不相同。”
对德企而言,中国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数据显示,德国汽车制造商生产的汽车有三分之一销往中国。德国车企在中国经营着庞大的生产网络,仅2021年,中国生产的德国品牌汽车就达430万辆。正如迪斯所言,大众的未来不能没有中国的存在。德国其他主要出口行业也高度依赖中国,德国经济研究所今年6月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德国约110万个工作岗位与中国消费市场直接相关,占全部工作岗位的2.4%。
美国“政治”新闻网指出,德国企业用数十年时间在中国扎了根,“退出”同样不可能一夜完成——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像中国那样为外商投资提供稳定增长。
对德国来说,“脱钩”想法并不明智
如果某些政客一意孤行,坚持将德国与中国“脱钩”,会发生什么?
根据德国莱布尼茨经济研究所(Ifo)今年8月发布的研究报告,2021年德国出口额几乎占本国GDP的一半,占德国工业生产总值的60%。德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远高于美国和中国,德国的繁荣离不开全球化。如果德国与中国“脱钩”,德国遭受的损失将是英国脱欧给德国造成损失的6倍。其中最大的输家将是汽车制造商,其次是运输设备制造商和机械工程制造商。
报告还讨论了德国“去全球化”的几种情景,比如将制造业迁回德国或邻国,欧盟与中国“脱钩”,西方与中国“脱钩”,欧盟和美国之间达成贸易协议,等等。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将给德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德国GDP减少4.71%-9.68%。
《外交学人》指出,德国没有必要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俄乌冲突发生之前,欧盟和美国早已貌合神离,大西洋两岸的纽带已今非昔比。而且,欧洲在亚太地区并不像美国那样具有深厚的利益关系,因此欧盟的亚太战略应以合作为主,而不是对抗。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成了最大赢家,欧洲却输得一塌糊涂,越来越多德国政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日前直言,美国趁乱哄抬能源价格占尽了欧洲的便宜。朔尔茨总理则批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导致不公平的贸易竞争,引发“巨大的关税战”。
种种内忧外困让德国和欧洲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德国驻美国大使哈伯9月27日发推文称,“处理全球性问题时,与中国的合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进行高层级往来。”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10月11日发表讲话说,与中国“脱钩”并不是欧盟企业的选项。德国媒体Table Media则呼吁,德国应借中德建交50周年之机修复中德关系,但前提是要与中国真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