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 2022-08-25 0"
德国《经济周刊》网站8月21日刊登报道,讲述了在上海工作的德国人伊丽莎白·蒂尔克的中国生活趣事。全文编译如下:
伊丽莎白·蒂尔克供职于德国机械制造商通快集团并被派驻上海。她接受了记者采访,谈她在中国生活有哪些趣事。
《经济周刊》记者问:你是之前就对中国感兴趣,还是在上海工作3年半逐渐对中国感兴趣的?这些兴趣是怎么来的?
伊丽莎白·蒂尔克答:我对中国的兴趣是读研期间被唤醒的。我读的是偏重亚洲的综合管理专业,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交换过半年,其间曾来过中国,那也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我对这些亚洲国家的兴趣就这样被点燃了。我看到了高速增长、进步和现代,这些都同我们欧洲人难以领悟和理解的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我被深深吸引。毕业以后,我入职通快集团。当我后来得到机会来上海时,我对自己说:这适合我。
问:你一开始是在通快集团的总部上班,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迪青根。从一个小城镇到上海这个大都市,你有什么感觉?
答:一开始冲击非常大。慢跑或散步的时候,看到城市天际线,我目瞪口呆。这座城市现代、宏伟、飞速发展……在这里生活和在迪青根或者斯图加特完全不一样。
问:你在这里是和当地人联系,还是更愿意局限于和其他外国人联系?
答:不管怎么说,和其他外国人建立联系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相较于其他中国城市,上海的外国人比例很高。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上海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人们可以迅速与它建立联系。如果人们就这么来到上海,要被中国社会所接纳有难度,需要共同的熟人或者第三方介绍。我通过当地同事接触到了一些中国家庭。
问:你语言能力如何?不会汉语会不会对生活和工作构成障碍?
答:我参加了语言班,目的是能理解基础汉语,但口语确实只能说得磕磕巴巴。这在上海没有问题。所有地方都能用英语应对,因为这座城市非常国际化,中国人英语也很好。但如果去其他地方旅游,去小城市或农村,有时候就得打手势了,因为英语在那些地方没有这么普及。但到目前为止我都没问题。
问:很多德国人对中国没有特别积极的印象,你家里人怎么看待你去上海工作?
答:在德国,人们深受媒体报道的影响。新闻界偏向于展示中国不利的一面,所以我家人一开始也不太能理解我的做法。但是他们来了以后,就完全震惊了。他们看到了上海多么现代,中国多么进步,文化多么出色,以及这个国家能提供什么:有很棒的滑雪场,美丽的沙滩,像北京那样的文化中心,还有现代化大都市。所有来过这里的人都立即理解了为什么我来这里。
问:有没有你没预料到、让你吃惊的事情?
答:我没料到这个国家的数字化程度有这么高。例如,人们可以用微信安排所有生活:可以用它付款,订电影票,给朋友转账。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