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新社 德广 2022-04-06 0"
慕尼黑大学的 The ifo Institute 研究所发表报告,作为上游产品的提供者和销售市场,中国对于德国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德国的依赖程度可以通过多样性化解。但德国无法突然间切断同中国的经济往来。
大约一半企业(46%)表示需要来自中国的上游产品。但这些企业中又有近一半表示,正在设法今后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今年2月,IFO研究所对4000家跟中国有进口生意的加工业企业以及批发、零售商进行了问卷调查。
IFO调查报告的作者弗拉赫(Lisandra Flach)对德新社说,这些企业希望能让初级产品多样化,降低成本以及运输风险。此外,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企业也尤其加强了防范政治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
根据调查数据,IFO报告的另一名作者鲍尔(Andreas Baur)认为,作为上游产品的供货方以及销售市场,中国对德企而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没有到主宰的地步,更不是不可替代。
从中国进口、在德国加工的上游产品占比7%,低于来自美国的10%,而最大的上游产品供货方是欧盟国家(44%)。
问卷显示,11%的企业依赖本公司设在中国子公司的产品。54%的大公司直接依赖中国本土产品,16%依赖在当地的子公司产品。
作为销售市场,中国进口的德国产品占德国出口总量的9%,美国占12%。
尤其原材料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报告还显示,在某些工业产品和原材料上,德国有赖于中国。
对德国而言,能被"卡脖子"即所谓的"关键"产品只占全部进口量的5%,其中,四分之三从欧盟国家进口,对中国的依赖只有3%,美国占7%。最依赖中国的是化工工业领域:27%的关键产品从中国进口;接下来电子装备领域(21.4%)。
报告作者指出,德国进口的关键产品虽占比很小,但即便出现很小的供货不足,都会引发严重供应链后果。
在原材料方面,德国的依赖性较大。比如,65%生产电动发动机的原材料从中国进口,制造风轮和电动汽车必不可少的稀土如镝、钕和镨,需要百分之百进口,被卡脖子的风险也很大。中国在光伏板领域原材料和技术均占据优势,欧洲的自产能力只占5%至6%。
因此,IFO报告作者之一鲍尔(Andreas Baur)指出,德国经济无法突然间切断同中国经济的往来。他说如果突然"断网"的话,一些特殊并且重要的供应链也随之断裂。"因此,欧盟面对中国必须尽最大可能团结一致,而这一点对今后同中国的贸易关系是决定性的"。
为降低依赖程度,提高原材料以及销售市场的多样性,IFO研究者希望德国联邦政府向欧盟施压,推动欧盟同拉美国家自贸协定的审批,同时,欧盟也应该提高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签署贸易协定的政治意义,为欧洲企业进入对方市场降低门槛。
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1年德中贸易占德国对外贸易的9.5%,超过荷兰(8.%)和美国(7.5%),双边贸易总额达2454亿欧元。同年,德国与中国的贸易赤字为382亿欧元。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
最新文章: